
站在維多利亞港的岸邊,繁忙的渡輪與閃爍的霓虹燈交織出一幅動人畫卷;遠在西貢,湛藍的海水環繞着珊瑚礁,孕育着豐富的海洋生物。香港的海岸線不僅是這座城市的命脈,更是其經濟、文化和生態的核心。然而,城市化、污染和氣候變化正威脅着這一寶貴資源。香港的海岸線若能得到可持續管理,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、提升生活質素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關鍵動力。
香港擁有約733公里的海岸線,涵蓋263個島嶼,形態多樣,從維多利亞港的都市水岸到西貢的自然海岸,皆展現獨特魅力。
海岸線的經濟貢獻不容忽視。2024年,旅遊業強勁復甦,酒店入住率在高峰期達90%,航空業預計於年底恢復至疫情前水平。航運、漁業和旅遊業依賴海岸線支撐經濟命脈。同時,休閒用途日益增長,海灘、濱海長廊和生態旅遊吸引本地居民和遊客。
香港海岸線蘊藏巨大的經濟和生態潛力,適切開發可實現多贏局面。
海岸線是旅遊業的瑰寶。2024年,油尖旺區的水上煙火表演、葵青區的濱海馬拉松、深水埗的美麗海濱吸引大量遊客,顯示海岸活動的號召力。生態旅遊,如觀豚團和離島的自然步道,潛力未被充分挖掘。創新產業亦大有可為,例如可持續水產養殖和海洋科技中心可開拓「藍色經濟」。城市更新項目,如荃灣及啟德海濱研究,計劃於300公頃水域發展休閒及水上運動設施,預計將創造就業並提升地區吸引力。
香港水域擁有超過1000種海洋物種,海岸線可維持生態平衡。健康的海洋生態系統有助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洪水和侵蝕風險,與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》的目標一致。此外,恢復紅樹林和珊瑚礁可提升生物多樣性,吸引生態旅遊者。
濱海活動如划艇和海灘瑜伽促進市民身心健康,增強社區凝聚力。通過海洋保育教育,市民可更深入了解海岸線的價值。例如,香港各海岸公園每年吸引數千名學生參與導賞團,啟發年輕一代。

新加坡的濱海綠廊則將城市發展與自然融合,為香港提供啟發。這些經驗表明,香港可通過創新設計和科學管理,實現海岸線的可持續利用。
《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》提出2050年實現碳中和,並強調海岸抗災能力,計劃2030年前將碳強度較2005年降低65-70%。《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》(2016-2020)實施了67項保育措施,2023-2028年更新版本則聚焦可持續發展和公眾參與。城市發展方面,2024年施政報告強調經濟復甦,區議會積極美化海濱,例如觀塘碼頭的升級工程。
2025年,城市更新局的荃灣及啟德海濱研究探索休閒與運動設施的整合,顯示政府對海岸線多功能利用的興趣。
香港的海岸線有潛力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範。短期而言可以將海洋保護區擴展至水域的10%,與BSAP更新目標一致。發展低環境影響的旅遊中心,例如西貢的生態步道或離島的觀鳥團。試驗綠色技術,如環境DNA(eDNA)用於漁業資源評估,提升科學管理水平。
長期則可期望實現30%的海洋保護目標,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(SDG 14:海洋生態)接軌。參考新加坡,將濱海綠帶融入城市規劃,打造生態與都市共融的海岸線。通過可持續水產養殖和海洋科技,確立香港作為亞洲藍色經濟領袖的地位。
鼓勵市民參與海岸清潔和公民科學項目,增強保育意識。學校和非政府組織可合作推出海洋教育計劃,讓年輕人認識海洋生態的重要性。香港可借鑑國際經驗,成為沿海城市的典範,平衡發展與保育,展示對全球海洋保護的承諾。
為實現上述願景,筆者建議制定《海岸管理條例》,規範海岸開發並保護生態系統;2030年前將海洋保護區增至10%,並加強執法,確保禁捕區有效運作。
可以考慮補貼可持續旅遊項目,如生態導賞團和低影響水上運動,吸引本地及國際遊客;並成立「藍色經濟工作小組」,推動海洋科技和可持續水產養殖,創造高增值就業機會。
在填海項目中融入綠色基建,如紅樹林和人工魚礁,減低生態影響;推出「海岸大使」計劃,培訓市民推廣海洋保育,增強社區參與感;並與非政府組織如綠色和平合作,開展海岸恢復和公眾教育項目。
建議將旅遊業收入的一部分用於海岸修復項目,例如珊瑚礁重建,也可申請國際資金,如聯合國SDG 14相關撥款,支持海洋保護計劃。
香港的海岸線是經濟繁榮、生態健康和社會福祉的交匯點。從維多利亞港的璀璨夜景到西貢的靜謐海灣,這片海岸承載着城市的過去與未來。通過可持續管理,香港不僅能保護其海洋生態,還能開拓經濟新機遇,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。政策制定者、企業和市民必須攜手合作,實現海岸線的共享願景。
筆者展望香港可成為一個海岸生態與都市繁榮共存的城市,為全球沿海城市樹立榜樣。

文:劉建誠
法務會計師
深水埗中南分區委員會委員
「中國夢智庫」成員

《中國夢智庫》是一間扎根特區的非牟利團體;與心存熱誠的資深義工、專家與職業專業人士們合作,攜手「說好中國故事」。
*作者文章觀點,不代表堅料網立場